西南联大这所临时性大学,为何能培养出众多顶尖人才?
在短短八年存续期间,这所战时大学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4位院士。究竟是什么让这所在茅草屋里办学的大学,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难以复制的奇迹?
在短短八年存续期间,这所战时大学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4位院士。究竟是什么让这所在茅草屋里办学的大学,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难以复制的奇迹?
为存文化血脉、保国之栋梁,1937年秋,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几位校长和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开始了一段“绝徼移栽桢干质”的迁徙之路。
为存文化血脉、保国之栋梁,1937年秋,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几位校长和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开始了一段“绝徼移栽桢干质”的迁徙之路。
近日,新人演员胡连馨、周也携电视剧《我们的西南联大》出席腾讯影业、新丽传媒、阅文影视举行的“合光·向融”2020年度发布活动同框,一白一黑一个明艳动人一个清冷大气,黑白双姝两人都颇具气质,抓人眼球。网友纷纷感叹终于有00后小花露出锋芒,为娱乐圈注入了新鲜势力,
日军飞机的轰炸声在头顶轰鸣,师生们抱着书本匆匆躲进防空洞;简陋的校舍茅草覆顶,土坯为墙,下雨时屋内淅淅沥沥;教授们典当衣物维持生计,学生们在茶馆的喧闹中埋头苦读……这并非虚构的剧情,而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八年的真实日常。
九月,一场别样的“开学第一课”在云南师范大学开讲。大一新生们走进西南联大博物馆,通过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回望那段艰苦卓绝却激情燃烧的岁月,汲取其中的精神力量。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辗转来到昆明组建西南联大(1938—1946年),以不屈的意志保存教育火种、延续中华文脉。2020年1月,在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地
2025年8月,在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的舞台上,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和合江县川剧团倾情献演了现代川剧《热血芳华》。该剧以革命烈士刘国鋕为原型改编,讲述了青年知识分子刘国鋕在西南联大求学、投身地下斗争、最终慷慨赴死的生命历程。全剧充分发挥戏曲本体的程式
西南联合大学是全面抗战初期由国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等院校在云南昆明组建而成。华西坝教会五大学是指抗战时期依托华西协合大学所在地华西坝共谋联合办学的五所教会大学,它们是华西协合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大学和燕京大学。在整个全面抗战时期
非遗手作别有趣味、潮玩文创大开脑洞……云南文博会首日,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元素化身为一道道亮丽的文创风景,让现场成为了创意绽放、科技展示、思维碰撞的精彩舞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炮声,惊醒了无数中国人。从此,偌大的华北,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被迫南迁,几经辗转安顿在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
94年前的今天——1931年9月18日,日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优雅端庄的纱丽服饰,黄麻制成的丝巾手袋,加入肉桂的特色拉茶……孟加拉文化在国旗红绿的视觉映衬下被浓缩成精华,得到一一呈现。展台工作人员谢航经作为云南大学一名孟加拉留学生,已经第三次在文博会担任翻译工作,他一步步见证着云南文博会的成长,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科技感”
1938年4月2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成立,它的校训是“刚毅坚卓”,从那里走出了171位中国两院院士、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得主、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2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曾诞生过一批影响国内外的学术成果,这背后,教授夫人们的贡
“天一共读”书单,由宁波图书馆、宁波阅读联盟成员单位、出版社、书店集团、作家、高校学者等共同参与,根据最新出版书目和社会发展动态精选形成,是宁波图书馆的重要阅读推广活动之一。
响应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蒙自深挖本地文化特色,以体育作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纽带,以运动为名,深化民族团结,以奔跑之力,为全国拉开蒙自城市发展与人文和谐的美好画卷。
“云搭子计划”是由云南广播电视台实施的校媒协同育人项目。依托“七彩云端APP”,连接全省高校学生与媒体资源,打造陪伴式实践平台。核心是“陪伴、支持、共同成长”,引导大学生在真实社会场景中实践、思考、发声,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杰”。
1950年代,约有两千名学人在西方学到最新的学术后,带着拳拳的报国之心,抵制诱惑、克服障碍,回归祖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工作,并迅速成为了不同领域的骨干。虽然有不少人壮志未能全酬,但他们仍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年107岁的吴大昌教授,就是其中
日前,郑克扬教授来寒舍。克扬,吾师郑天挺先生之哲嗣。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在我的心中涌起亲切之情,而又感到怆然。天挺先生离开我们太早又太突然。先生逝世时八十二岁,似亦可谓高龄,但以先生宽容大度仁者之性情,体质健康,我们学生间时以尊敬之心情谈及先生必年及百岁。但突
1939年,十九岁的汪曾祺离开家乡高邮,辗转上海、香港、河内,到达昆明,考上了他心仪的西南联大。